查看原文
其他

冬季频发的事故,80%诱因都是它

新媒体部 户外探险outdoor 2019-05-27



造成户外山难最大的事故原因是什么?


相比被困、滑坠、失踪、失温等因素,极少有人会想到迷路。


据中登协统计发布的近三年《中国户外安全事故分析报告》显示,每年发生的山难事故原因,迷路均位列榜首,且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。



2014年-2016年,全国因迷路导致的户外事故数据比例分别为40%、45%、45%。仅2016年10月,全国共有超过1000起户外迷路事件(数据来源:慧择网)。其次,由迷路引起的失温、失联等比例则高达80%。


通常,单纯迷路只要处理得当,并不致命。但若不幸在冬季找不着北,超低的温度与可能随时降临的风雪,便会招致一场生死考验。(封面来源:Raghavendra SN)


可致命的后果

下雪后原有的路迹可能会被覆盖掉,如果遇到恶劣天气,暴风雪会是能见度大幅降低,增加迷路风险。迷路后就会慌张,可能因为慌张而错过一些路口,越来越找不到方向,也有可能因为紧张而内心崩溃放弃。


总体来说,冬季迷路可能导致以下后果:


受伤——迷路后会进入陌生的路线,路线上的可能存在断臂悬崖,而由于没有做相关准备,不能顺利通过,轻则在乱石堆里崴脚扭伤,重则衰落悬崖,这都可能发生。

2010年7月,上海一名青年老师小任在苍山下山途中迷路,脚下失足摔落悬崖,导致小腿骨折失联。当地动员了超过3000人次救援,在第13天发现了遇难者遗体。


风景秀丽的苍山也隐藏着致命的危险。图片来源:hdwallpapers.in


13日,小任孤身一人,一个背包一把伞,一瓶水,少量食品,从天龙八部影视城出发,前往苍山览胜,时间是早上8时30分。


在小任下山的时候,他选择了旁边向下的小路。由于路线并不十分明显,在下降约一两百米后,小任误将小路附近雨水冲刷出来的干沟当作土路,进入了马龙峰和玉局峰之间的龙溪上游的陡崖深菁。


晚19时49分,他发短信告诉朋友,在下降途中不慎左小腿骨折。15日早7时07分,在最后发出“孤松,直升机”的求救短信之后,小任与外界彻底断绝了联系。


由于定位困难,搜寻范围不确定,最终在25日才找到小任的遗体,最后判断为失温和饥饿致死。(信息来源:《苍山的遗憾——7•13大理苍山山难回顾与反思》)


失温——如果是团队行动,个人走失迷路;或者在登雪山时还没到营地就迷失,这些情况下,很可能一些御寒装备都在团队或者营地里,个人可能因为缺少御寒装备而失温。而且冬季户外活动的体力消耗也比平时高很多,早晚温差大,特别容易出现失温。

冬季在户外,保暖措施一定要到位,否则极易失温。图/yeoner


冻伤——皮肤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冻伤,温度越低,则受伤的几率越大。冬季汗水冷却的快,加上疲劳和低温,保护不到位就很容易冻伤,尤其是遇到需要过夜的情况。


海拔8000米之上,双手不戴手套暴露在空气中,五分钟内就会被冻伤,严重的可能导致截肢。

机体在经过血管收缩、细胞冻结、皮肤变白、形成冰块后,最终导致冻伤形成。图片来源:haoqi.org


最容易冻伤的部位是双手、双脚、鼻子、耳朵等容易暴露在外的身体部分,这些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。


体力衰竭——冬季积雪、加上携带装备会多,穿着笨重,行路本身艰难。加上体能消耗大,如果能量补充不及时,加上失温,很容易出现体能衰竭的情况。体能衰竭又会导致更多问题:更容易受伤、加速失温等,严重的可能出现幻觉。


致死——迷路要是遇到衰落悬崖,或者失温严重的,会出现肌肉僵硬、心跳呼吸微弱,导致死亡。


今年五一,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导致鳌太穿越线上20余名驴友穿越鳌太失联,最终3人失温遇难的惨烈事故,

都是失温,都是人包分离,但应该不是弃包前行,因为人都最终停留在背风方向的石堆里。在户外,人包不能分离是常识。


大概当时已透支到无法负重,本能无意识的避风求生……真希望这样的事别再发生。(信息来源:奇记刊发《特别调查|鳌太生死结》)


冬季是迷路高发期

除遭遇恶劣天气外,冬天是最容易引发迷路的季节。


易起雾——冬天因为温度低,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,凝结成水滴,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,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,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,形成雾。


黑竹沟经常泛起浓雾。图/lotour


起雾后,视野能见度差,容易走错岔口,迷失方向。浓雾也是导致迷路的最主要因素,有些高山区域常年起舞,迷路也会经常发生。


比如被称为“陆上百慕大”的黑竹沟,因为地形原因,加上空气水分大,下午常被浓雾掩盖,导致迷路。


天黑早——冬天昼短夜长,天黑的快,尤其是在野外,可能吃完午饭没走多久太阳就落山了。太阳落山后气温马上就会降下来,这时候就应该抓紧时间寻佳适合扎营的地方了。等天黑后,视野模糊,可能错过既定线路,迷失方向。

冬天,天黑的更早一些。图/Schak


大雪掩盖路迹——一场雪后,路迹了无痕,很多原本清晰的道路没了踪影,熟悉的河流也因为覆盖了冰雪而无处现行。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线路,极易迷失方向。


冬天辨认路迹的难度更大一些。图/北陵-顺子


恶劣天气——恶劣天气每个季节都会遇到,但是冬天尤甚。冬天低温更低,风寒效应更容易导致失温,失温严重的就会导致思维麻木,容易迷路。

暴风雪是鳌太穿越最大的障碍之一。


要是运气不好遇上暴风雪,那么迷路和失温的可能性将成几何倍数增加。


迷路应对措施

迷路并不十分可怕,可怕的是,迷路后没有采取合适的自我保护与解救方法。掌握以下一些基本户外迷路应对常识,则有助于迷路后自我脱困,或提升被成功救援概率。


保持冷静——迷路后容易产生紧张情绪,这是很正常的,但应避免盲目恐慌。若被负面情绪控制,容易影响理性判断,难以科学合理地采取后续行动。


若是团队迷路,更应保持冷静,齐心协力;切忌出现慌乱争执等,以免使团队陷入更大困境。


原路折返——最早发现迷路时的地点,或已经走过确认无误的地方,一般与后续“正路”不会偏离太远,迷路者应尽量回到那里,并将其作为之后探路的辐射基点。


如果已经完全迷失,或因为冬季风雪无法辨识折返路径,  则应先停留原地,冷静思考,利用现有资源确认折返方位及线路。


辨别方位——科学使用专业工具获取自己所在的方位,可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。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:


  • GPS是首选工具,不但能准确指示方位,也能精确地记录行进路线。也可借助手机上的专业户外app,如户外助手、六只脚等进行方向指引及线路导航,此外,指南针和地图也都是迷路时的好帮手。

  • 合理利用随身物品:如果携带有带指针的手表,可将手表托平,表盘向上,转动手表,让表盒上的时针指向太阳。这时,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,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方向就是南方。

  • 巧妙借助自然法则:若遗失或未携带任何工具,可利用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则判定方向。


  • 北极星:北极星是最好的指北针,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向。

  • 北斗七星:也就是大熊星座,像一个巨大的勺子,在晴朗的夜空是很容易找到的,从勺边的两颗星的延长线方向看去,约间隔其5倍处,有一颗较亮的星星就是北极星,即正北方。

  • 太阳光:在晴朗的白天,立一根与地面垂直的直扦,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,约15分钟后,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,再放一块石子,两石子连线即东西方向,垂直于连线向着太阳的一面即是南方。直扦越高、越细、越垂直于地面,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,测出的方向就越准。

  • 植物长势:树木、苔藓 树冠茂密的一面应是南方,稀疏的一面是北方。

  • 树木年轮: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,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。


尽快扎营——冬季气温低,天黑时间提早,夜晚气温下降很快。如果未能在在天黑前脱离困境,一定要尽快做好露营准备。但注意一定谨慎选择露营地点,以免冬季夜间突现风雪天气。

图片来源:tianbazp.com


观察周边地形,找到合适的过夜地点,选择原则如下:


  • 背风的平地。背靠墙垣或岩石背风面,较为平展的地方是合适的地点。如果是在雪山上,建议可以挖雪洞,躲进去,以免有暴风雨;

  • 靠近溪流、河流边,但不能在河滩上,以免涨水或山洪暴发;

  • 切忌在低洼的河谷地区歇脚,因存在滚石危险。


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队员罗瑞的经历,有一定借鉴意义。2015年8月,罗瑞与同伴一同攀登阿尼玛卿,在撤营时不慎崴脚,与大部队走散迷路,独自一人呆在不明位置的山区安全度过了一夜:

一想到我现在一个人在山里会遇到各种危险,这些危险都有可能让我发生意外。我就立刻打起精神,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刻,于是我擦擦眼泪,环顾四周,开始寻找今晚的安身之处。


周围都是大石头,这里是河谷地区,不能久待,万一被石头砸死了。于是我忍着脚伤的剧痛爬起来原路返回,走了好久走到了经幡处。最终,找到一块大石头下面较为平整的地方停了下来。(信息来源:徒步中国)

发出信号——如确认迷路,无法自我脱困,应及时利用手机等通讯设备联系亲友或报警。出现手机信号不好或没电等情况时,还应掌握其他求救方式。

燃起篝火,是发出信号的方式之一。图片来源:ravelandleisure.com


  • 若携带口哨,可不间断吹口哨以引起注意,或大声呼救,但注意呼救不宜太过频繁,防止浪费过多体力;

  • 可在白天用镜子借助阳光,向可能存在的居民区或空中的救援飞机反射间断的光信号;

  • 用树枝、鲜艳的布条或者其他肉眼易见的物体,摆放成SOS等求救信号;

  • 签字笔留下个人信息在垃圾(袋)上、并把垃圾(袋)绑在途经的树枝上;

  • 沿途攀折树枝,或以树枝、石头作成箭头,指示自己的方向;

  • 晚上升起火堆,冬天枯枝干燥易燃,一定注意选择安全避风的地方,以免引起火灾。


自我保护——迷路后应注意保存体力,不要盲目走动,徒增损耗。同时,在迷路时间上,应做好最坏的打算,清点及合理分配食物,并注意保暖。


保暖,特别是肢体的保暖是迷路后最应该做的。图片来源:India.com


  • 如果出现内衣浸湿情况,应及时更换;

  • 尽可能将所携带的衣物都穿在身上,扣好、拉上全部的拉链;

  • 在衣服内交叉双臂,手掌夹于腋下,以保温暖。


    若无防寒衣物及帐篷,可根据当地地理条件,如山洞、树洞等改造临时庇护所,挑选并折取尽可能多的阔叶类树种的枝叶,将身体四周尽可能多的覆盖住,再上覆一层针叶枝条用以防雨。其次,利用树叶枯草,垫在地上与背后,以隔开冰冷的地面与岩块。此外,可利用凹坑,在凹坑上盖上些树枝、杂草,做成一个浅浅的地窑。


    2015年五一期间,山友“骆驼”在穿越夏特古道时迷路8天获救的经历,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,

    由于口粮短缺、户外装备不完善、没有帐篷,“骆驼”在等待救援时,选择白天睡觉保存体力,晚上不停地走动以防冰川附近低温受伤,同时,还捡拾一些驴友丢弃的食物,并合理补给。(信息来源:天山网)


    迷路后禁忌

    迷路后,一切状况未知,盲目行动不仅于解决问题无益,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。除了按照以上要点理性应对外,迷路者更要避免以下不当行为。


    乱辟新路——迷路容易让人产生焦躁情绪,急于脱离困境而慌不择路,或者抱有侥幸心理,或者自恃强大,而最终可能只是徒耗体力,甚至把自己逼入绝境。


    慌不择路是迷路后的大忌。图片来源:pixabay.com


    单独行动——若是集体迷路,一定不能贸然分散,各自寻路。如果派人探路,也一定至少两人同行,且经过谨慎规划。2016年冬发生的喀纳斯景区女驴友遇难事件,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。


    20岁的广州女生任某,2016年9月23日与其他3人结伴徒步喀纳斯时,在小黑湖附近迷路,同行女生郝某的脚冻伤不便行走,四人商量后决定两位男士先走找救援;


    25日上午九时,两名先行男驴友成功报警并被搜寻成功,搜救人员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搜索留守的女驴友;


    27日13时,任某独自去高出查看地形,一去无回,当晚21时,另一名女驴友郝某获救,而任某的尸体10月4日在附近河道中被发现。(信息来源:大洋网)


    迷路后,最好结伴而行。图片来源:indiahikes.com


    天黑行路——户外环境未知,天黑后更加难以辨识危险地带。迷路后,出于焦急心理连夜寻路,很容易陷入危险,是迷路后一大禁忌。


    丧失意志——被搜救成功的迷路人员,大多都有着相同的信念,相信自己能够等到救援者的到来。求生的意志,也是迷路者成功脱困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装备。


    当你走向户外,请不要抱有轻视的心态,或高估自己的能力。毕竟,在任何意外面前,无论是户外小白还是资深玩家,都一样脆弱。


    文 | 阿尔法 乌木




   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……

    山野医学:失温,一种容易被“救”死的病

    雪崩| 生死一线之间,自然之力的惊人释放!

    徒步时,有时补它比吃能量胶更给力



  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